一、存在问题 (一)跨学科融合深度不足 部分学科在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时,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例如艺术组在《鹰背上的民族 —— 彝族银饰与服饰之美》课程中,虽结合音乐营造民族情境,但课程开始若能结合彝族文化节日与音乐主题导入,跨学科的融合会更加紧密自然。各学科在设计综合学习活动时,未能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的整合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跨学科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作用。 (二)课堂观察量表有待完善 课堂观察量表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部分量表的观察维度不够全面,不能准确反映 “童真创意” 综合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在观察指标的设定上,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导致观察结果的主观性较强。不同学科在使用量表时,对量表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影响了观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不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有不少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活动难度设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基础较弱或性格内向的学生难以融入活动,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成果推广与应用不足 各教研组虽然形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例、研讨报告等物化成果,但这些成果仅在组内或校内小范围交流,未能有效推广到更广泛的教育领域。成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教学中的转化和应用不够,没有充分发挥成果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改进措施 (一)强化跨学科融合设计 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讨。在活动中,深入分析各学科知识体系,挖掘学科间的交叉点和融合点,共同设计综合性学习项目。例如,以 “家乡文化探索” 为主题,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合作,从文学作品解读、历史文化溯源、艺术创作表现等多维度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邀请教育专家对跨学科教学设计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把握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充分体现跨学科融合的要求,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课堂观察量表 组织教师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研讨和修订,依据 “童真创意” 综合学习活动的目标和特点,完善观察维度。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过程、团队协作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观察指标,确保量表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活动的效果。 为每个观察指标制定明确、具体的判断标准,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例如,对于 “童真创意” 的评价,可从创意的新颖性、独特性、实用性等维度进行打分,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描述性评价,提高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开展教师培训,统一对量表的理解和使用方法,确保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在使用量表时能够保持一致性,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三)提升学生参与度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活动任务。设置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在小组合作中,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利用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加强成果推广与应用 举办校内成果分享会、公开课等活动,邀请其他学校的教师参与观摩和交流。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向教育期刊投稿,扩大成果的影响力。利用教育网络平台,如教育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与更多教育工作者分享经验和心得。 建立成果应用反馈机制,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课题成果,并及时反馈应用效果。根据反馈信息,对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确保成果能够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设立成果应用奖励机制,对在教学中有效应用课题成果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应用成果的积极性。 |